“小白礁1號”船體發掘與現場保護項目啟幕。 何蔣勇 攝出水的青花瓷碗 、燈盞、紫砂壺及印章。 何蔣勇 攝考古潛水員跳入小白礁海域。 何蔣勇 攝
  中新網寧波5月21日電(記者 何蔣勇)5月21日上午,寧波北侖滿洋船廠碼頭,伴隨著嘹亮的汽笛聲,浙江寧波象山“小白礁1號”船體發掘與現場保護工作船——“滿洋2004”號工程船乘風啟航,正式拉開了2014年度“小白礁1號”水下考古工作的序幕。據悉,迄今“小白礁1號”已出水文物606件,主要有品相精美的青花瓷、名家製作的紫砂壺以及來自日本、越南的年號錢幣等水下遺珍。
  “小白礁1號”位於寧波市象山縣石浦港東南約26海裡的北漁山島海域,是一艘從寧波港始發的木質商貿運輸船,下沉於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埋藏在水下約24米的幽深海底,是浙東海域首次通過水下考古手段發現的第一艘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的古沉船。
  據介紹,沉船於2008年度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髮現,隨後進行了遺址錶面清理,2012年基本完成船載文物發掘。迄今“小白礁1號”已出水文物606件,主要有品相精美的青花瓷、名家製作的紫砂壺,標明商號的玉石印章,來自日本、越南的年號錢幣,西班牙銀幣以及成列的石板材等水下遺珍。據悉,“象山小白礁Ⅰ號沉船”堪稱繼“南海Ⅰ號”、“南澳Ⅰ號”之後的重大水下考古大發現,深受矚目。
  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主任、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結華表示,“小白礁1號”原定於2013年完成船體發掘工作,因考慮到與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建設的時間銜接問題,經請示國家文物局,同意推遲至今年開展。
  記者獲悉,此次船體發掘,以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為主實施,並借調北京、天津、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地以及德國的水下考古與科技保護力量共同發掘。整個船體發掘工作計劃兩個月完成。
  王結華表示,與以往相比,本次工作在國內水下考古中首次通過水下三維掃描、地面數字化採集、空中多角度航拍等海陸空三位一體手段,力爭構建海底古船三維虛擬複原圖像、出水文物數字化信息管理系統、水下考古現場三維展示系統等技術平臺,實現水下考古項目的數字化採集、處理與管理。
  據悉,發掘出水後的船體,將在現場進行初步保護處理後,再運至北侖春曉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內邊保護邊展示,讓公眾享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所所長薑波表示,寧波港在古代就早已揚名海外,是非常重要的海上絲綢之路港口。目前,國家文物局啟用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小白礁1號”發掘的文物已經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關註。(完)  (原標題:浙江象山“小白礁1號”水下撈出606件文物(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r46lrlfj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